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侨声侨语
家风 (Family Legacy)--父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发布日期:2024-12-25 16:10|文章来源:市侨联

家风(Family Legacy)-田长焯(2015.03.15) (2021.12.01)

--父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2014年在武汉,记者问:你们家的成就是否跟〝家风〞有关?可以谈一谈吗?是的

谈家风,最好是以〝真实往事〞来说明。若要问什么是田家的家风?

回答是让我先来说一段故事吧。

六百多年前,黄陂田家是明初先祖田兴一,自江西、南昌、筷子巷迁黄陂北乡,子孙务农重学。祖父田庆芬是清末丁酉科〔1897〕举人,民初入北京 京师大学堂”法政科毕业后来的北京大学。在湖北、贵州、四川为官。

母亲李润棣的父亲是前清秀才,早逝。舅父是清朝〝末代翰林〞,黄陂涂福田。父亲田永谦,母亲李润棣及我们兄弟姐妹八人都生在黄陂和汉口。

父亲北京大学理科毕业。早年家有恒产,但亦具寒士之风。历经抗战及内战的流离后,可说是一贫如洗,但家风未失。

1922年父亲北大毕业后,父亲便在武汉工作,曾主管湖北省公产经理处〔包括没收的外籍产业〕,1932年任汉口市税捐稽征处处长。

1937年日本侵华。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父亲、大姐、大哥初夏便先撤离后方,母亲跟6 个小的留在武汉法租界。

日军进城时,家中住满亲朋女眷,其中有我们魏家姑妈一家四口及幼儿园的闵老师和俞老师,避难!

1939年初夏,因为无法接济汉口家人,如是全家分别自后方及武汉来到日军占领下的上海法租界团聚。

1939-1946父亲在上海金城银行附属诚孚信讬公司文书部工作,一家10口,生活

艰难,母亲与我常去背配给的粗粮。加上8人学业不能废。那时皆是私立学校,

学费贵,经常成问题,不时借钱度难关。四妹常说她的学费总是拖到开学后才缴

六弟田长霖回忆一天半夜起来,见父亲独坐深思。知道是在为交学费发愁,便向父亲说;〝他可以休学一年,找个工作补贴家用〞。父亲说自有办法,安慰他不要担心

那时,南京伪政府中有些高官是武汉的亲朋旧友,时时邀父亲下海。

父亲、母亲坚定不移,拒不投伪。选择过那艰困的日子。为子孙留下了清白及正气

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吴国桢任上海市长,邀父亲任上海市财政局长。

1949年初去台湾,年底吴国桢出任台湾省省长,任父亲为省政府的主任秘书及其他要职。

那时的省政府有实权,事务繁多,1952年因操劳过度,病故于主任秘书任上

在台湾省政府,父亲白天上班公事忙,下班又应酬多,经常带了许多公文回家看,有时一堆高达一、二尺,深夜才睡。那不幸的一天,晚上应酬回来,就工作到转钟才上床,半夜心脏病突发,急救无效而逝。母亲及诸兄弟皆在身旁,那是1952 年夏天

省主席吴国桢及同僚闻此恶讯,皆惊叹痛失此挚友贤才,媒体亦深感惋惜。


下文取自

田永谦百度百科

田永谦自北大物理系毕业后,因参加五四运动,曾一度被列在政府黑名单中,之后回到湖北,在中华大学教物理。1926年,吴国帧自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在政治大学教英文,也在中华大学任教。田永谦和吴国帧因此有缘成为好朋友。这份友谊竟持续地影响着田永谦此后的人生。

田永谦与前台湾省政府主席吴国帧共事,先后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吴国帧的僚属中,他是追随吴国帧最久的一位。19293月,田永谦由武汉财务委员会驻

宜昌特派员转而调任汉口市财政局科长。不久,当时身为地政局长的吴国帧奉调为财政局长。之后,吴国帧由财政局长升任湖北省财政厅长,田永谦即任公产管理处处长。1932年,吴国帧升任汉口市市长,田永谦则接任税指稽征处处长。


当时在台湾及香港盛销的杂志“新闻天地”ﻪ采用父亲照片为封面,标题是“一生廉洁谦和的好官员”,并刊载长文追念家父田永谦

2002106我应邀参加西雅图兰亭会举办的书画展览会签名后跟朋友寒暄欣赏满壁字画一位不认识的老年妇人走过来问我说:“她在签名簿上见到田长焯的名字请问先生是姓田吗是湖北人吗田永谦是令尊吗?”我回答了是她立刻拉著我的手哭了起来眼泪直下我在雾中不知所措她说她要吐诉五十多年来心中的感激告诉我她的名字是温秀娇丈夫温博文都曾在当年台湾省政府秘书处工作爹是主任秘书

那是1951年的事温太太的儿子生重病住院她去见父亲请准透支薪水以便去医院办手续出院父亲准了透支的事接著问她带儿子回家的安排她说打算叫辆三轮车带儿子回家父亲马上打电话给司机老张让他开温太太去医院接了儿子后送母子二人回家没有多久父亲去世了

她说把上述的故事告诉我让我知道她心中的感激更要我知道父亲对不幸者的关心及爱护至今我们一直保持联系这就是常言道雪中送炭的涵意吧

无巧不成书四妹田次南的柏克莱公寓中有位刘先生当年也在省政府秘书处任会计敬父亲为人助人之美德也曾提到对帮助温太太这件事因为刘先生便是当年负责办预支者奇矣!

行善积德惠人惠己”半世纪万里外后人领情深思

文中有一段圈起的文字,呼吁社会捐款接济田家,渡此难关。母亲知悉此事后,便嘱四妹田次南写信给杂志社谢绝。四妹称不知如何写。母亲便要四妹照她老人家所说而写就行了。大意是〝谢谢杂志社的关怀深情!田家子孙定会靠自己勤奋工作,继续求学上进,诚请将捐赠之款送给社会上清寒无依人家。〞杂志社收信后、便作如此处理。

详读文中其他所述,更能充分了解〝田氏家风〞。父亲身居财政要职多年,修身齐家,勤奋清廉,一贫如洗,服务社会,受人景仰。母亲告知:在汉口及上海,多次有中外人士献策”捞钱”,皆被父亲严词拒绝

母亲勤俭又识大体仅从文中所载---〝即刻要搬出公家宿舍〞及〝后来谢绝杂志社捐款〞二事

便可知家母〝轻小利、重家风〞处事之气质,诚为〝女中豪杰〞

母亲的教诲

她老人家有技巧的教诲子女从不大声骂我们而是充满了母爱及关怀

她在我念高中时我们母子二人闲聊她告诉我”鄢(yan,一声)先生您家的二少爷要重厚道走正道是一条龙走邪道就是一条蛇!你要记好走正道

我终生不敢忘!

鄢先生通阴阳异人也!为父母亲的精神师长事迹我知一二其孙在武汉与我常联系

幼时我们生活在时代转型之际家中有女仆厨子司机ﻪ…等在美国团聚时80岁的四妹很感恩的告诉我们说:

在汉口时她只有七岁有一次在吃饭桌上有事未顺她的心便发小姐脾气大骂侍候的女仆母亲当时不满但未作太大的反应

事后母亲带我到房间里把我大训一顿”人家也是人只是没有你的命好要出来工作做下活你不可以这样对待她今天我顾你的面子没有当场骂你知道吗?下次若再发生我会当面训你的记住!”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母亲!

父母如此处世为人,子孙能不自砺吗!

另一鲜为人知而感人之事,就是父亲在台湾省主任秘书任上,我父母的卧室是一间四个半〝塌塌米〞(tatami)的房间,2.73m x 2.73m,很小,只放有竹床、小书桌及板凳各一。

在房角有一块约0.4米宽x1.2米长的木板。因为竹床不牢不稳,叽喳声会吵醒父亲。母亲为了不打扰父亲睡眠,经常把木板架放在窗台及板凳上,以此为床

想到此情,令我心酸。

我们能有今天,除了靠自已努力,主要是托了先人的教诲之福。

我们会永远纪念田家先人及这两位不平凡的父母!盼他们在天之灵知道子孙们感恩之心

后记

(2014在武汉接受记者采访

谈到〝当年借钱留学赴美需USD$2,400银行保证金,一部份借自妹夫沈昌华USD500,同学莫若砺USD500,挚友喻适安USD500,其他及旅费是家中东拼西凑而成19546月初抵美,次日便去印地安纳州公路局上班,利用暑假,工作三个月,首先把借的钱还了。然后秋季入学,幸好申请到奖学金,顺利的两学期取硕士,又顺利的找到工作,月薪$320。如是每月便寄$100给母亲,交联邦所得税约$80,日常生活十分节省。。。〞

记者好奇的问:〝你父亲以前是肥缺高官,怎么会没有钱?〞

----希望借此短文能解答一些。


“谨守处世为人的品格,负起知识份子的责任。就是我们的家风!”

“有生之年,回馈乡里,弘扬家风,以报父母。”吾之愿也!


此文为武汉报社要稿而写谈〝田氏家风〞并嘱我提字如下可惜未登!


附件下载